注册
400 071 1689

2019年黄委会事业单位考试备考指导之黄河概况

2019-02-25 14:48:07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 sxjingjia  

  • 咨询电话: 029-85205500/15802955575

  • 地址: 西安市雁塔区城南含光南路216号嘉翔大厦9楼京佳教育

关注陕西京佳微信:sxjingjia·关注陕西事业单位考试微信:snsydw·加入陕西事业单位考试群:209831875

获取第一手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资讯,及时了解陕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最新动态。

2019年黄委会事业单位考试备考指导之黄河概况

  黄委会事业单位笔试除考查行测、公基外,还考查黄河及水利基础知识,其中重点是黄河基础知识,涉及黄河流域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因此各位小伙伴要认真备考。

  一、综述

  (一)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郑州。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二)

  从194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治黄史册展开了新的篇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治黄事业。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外出巡视,首先就是视察黄河,作了很多重要指示,并谆谆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以后又多次听取治黄工作汇报,对治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1964年,他已经70多岁高龄,还一再提出要徒步策马,上溯黄河源,进行实地考察,念念不忘治理与开发黄河。周恩来总理更是直接领导治黄工作,从1949年前的“反蒋治黄”斗争,到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和三门峡工程建设,以及1958年大洪水的抗洪斗争等等,所有治黄工作的重大决策,几乎都是周总理亲自主持作出的。直到1976年,他已重病在身,还向去医院看望他的中央领导询问三门峡工程改建后的情况,真是为治黄事业鞠躬尽瘁,操尽了心。

  为搞好黄河的治理与开发,1950年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流域性机构,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领导,统一领导和管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并直接管理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的河防建设和防汛工作,两省的黄河河务局和沿河地、市、县的河务部门,既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的直属单位,又是各个省、地、市、县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这种条、块结合的独特体制,有利于组织沿河党、政、军、民团结治河,有效地加强了河防管理,对保障黄河防洪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人民治黄事业,一开始就注意调查研究,全面了解黄河河情,注重应用科学技术,搞好全面规划,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治黄。早在50年代初期,黄委会和有关部门就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勘测工作和科学考察,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1954年初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计委)直接领导,中央有关部门及中国科学院负责人参加,组成黄河规划委员会,聘请苏联 组,调集国内有关 ,集中力量,着手编制黄河治理开发规划。1954年10月底提出“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审议通过,决定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批准了规划的原则和基本内容,并责成有关部门按时完成治理开发的第一期工程。

  在黄河干流上于1957年开工兴建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此后,相继建成了刘家峡、龙羊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小浪底和万家寨等水利枢纽和水电站。已建、在建的干流工程,总库容563亿立方米,发电装机容量900多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36亿千瓦时,约占黄河干流可开发水力资源的29%。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防凌、减少河道淤积、灌溉、城市及工业供水、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促进了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治黄50年,除害兴利成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治理黄河,又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全国的大江大河中,黄河的治理任务最为繁重。黄河流域西北紧临干旱的戈壁荒漠,流域内大部分地区也属干旱、半干旱区,北部有大片沙漠和风沙区,西部是高寒地带,中部是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据目前的调查研究资料,流域内风力侵蚀严重的土地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水力侵蚀面积约33.7万平方公里,通称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多年平均来沙量达16亿吨,年最大来沙量达39亿吨,成为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上中游地区土壤侵蚀产生的大量泥沙不断输往下游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冲积塑造了黄淮海大平原。同时,黄河的频繁泛滥、改道又给下游平原地区造成巨大的灾难,黄河洪水威胁,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黄河,是防止荒漠化继续向东南扩张的前哨战,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再造山川秀美西北地区的重大措施,也是消除下游水患,保障广大平原地区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黄河流域又是资源丰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治理和开发黄河,对保证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河水少沙多,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约580亿立方米,只占全国总量的2%,水资源贫乏,对于西北、华北缺水地区,黄河水资源尤其宝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按照全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规划,黄河上游沿黄地带和邻近地区,将进一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和能源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步建成开发西部地带的一个重要基地。黄河上中游能源富集地区,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河南的广大区域,将逐步建成以煤、电、铝、化工等工业为重点的综合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和电力生产基地。同时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黄河下游沿黄平原,仍然是全国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黄河的治理开发促进了黄河经济带的发展,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对治理黄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黄河治理与开发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今后的治理任务还十分繁重。防治水土流失、消除下游水患、合理利用水资源等都需要进一步解决。客观情况也在不断发展,对黄河河情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化。我们坚信,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消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二、干流

  黄河干流自河源至入海口,主要有六大河湾。第一大湾位于青海、四川、甘肃三省交界,由原唐克湖水系基础上发育而成,名唐克湾,黄河在此绕阿尼玛卿山(黄河流域最高峰),先向东南流后转西北流成180度弯曲。此后,黄河沿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间的谷地向西北流,因受共和湖及其周围山地的影响,逐渐转向东南,又构成一个180度的大弯,名唐乃亥湾,是黄河第二大湾。龙羊峡以下川峡相间,在兰州上下连续出现4个小弯,总的流向是先东后北,在兰州构成90度转弯,称为兰州湾,是黄河第三大湾。位于流域北部,原为银川湖和河套湖,受周围贺兰山、阴山、吕梁山和鄂尔多斯台地构造的制约,黄河先北流穿过银川盆地,再东流横过河套盆地,至托克托折向南下入晋陕峡谷,形成黄河最大的河套河湾,弯曲环抱鄂尔多斯台地,是黄河第四大湾。黄河出禹门口后,直流南下进入汾渭盆地(原为三门湖),至陕西潼关受阻于华山,急转90度东流,沿秦岭北麓直趋三门峡,称潼关湾,是黄河第五大湾。最后第六个是兰考湾,位于河南省兰考东坝头,系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形成的。决口前黄河东南流入黄海,改道后向东北流入渤海,形成45度的弯曲。该湾处于华北平原,黄河冲积扇中部,两岸无山岳控制,唯凭堤防和控导工程约束。

  根据流域形成发育的地理、地质条件及水文情况,黄河干流河道可分为上、中、下游和11个河段。

  (一)上游

  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道长3471.6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的53.8%。

  黄河上游玛多县多石峡以上称河源区。河源当地称玛曲。“玛”即玛夏,藏语意为孔雀,“曲”是河,“玛曲”即孔雀河。孔雀河起始于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卡日扎穷山的玛曲曲果日(意即黄河源头山),山坡前有众多的泉群,泉群汇集成东、中、西三股泉流,东股最大,冬季不结冰不断流,当地藏民称它是玛曲曲果(黄河源头),其地理位置为东经95°59′24″及北纬35°01′18″。三股泉流汇合后,串联许多大小水泊,逐渐形成了一条6~9米宽的小河,缓缓东北流入约古宗列。约古宗列是一个海拔4500米左右的盆地,东西长20余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盆地西部是雅拉达泽山,北部是扎尕喀州山,东南部是洋咯拉折山,盆地内散布着众多的水泊,水泊间为水草丰美的沼泽草甸,历来就是当地牧民的冬季牧场。每当春回大地,盆地里碧草如茵,百花吐艳,景色更加绚丽,所以,藏族同胞亲切地称这个盆地叫约古宗列,意即“炒青稞的浅锅”。

  穿行在约古宗列盆地的河段,又称约古宗列曲,它串联大小水泊,蜿蜒东北行,穿过第一个峡谷——茫尕峡(长18公里)进入玛涌。玛涌即黄河滩,自茫尕峡出口至扎陵湖,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黄河滩的西半部分就是著名的星宿海。星宿海实际并不是海,东西长20多公里,南北宽10多公里,是一片辽阔的草滩和沼泽。滩面海拔高程4350米左右。滩内有大小各异的水泊密布,大的数千平方米,小的只有几平方米,水泊水深一般1米左右,四周生长茂密的杂草,夏秋百花盛开,藏语称它为“错岔”,意思是花海子,水泊在夕阳照耀下,灿若群星,星宿海即由此而得名。

  黄河流经星宿海,先后接纳西北方向流来的扎曲和西南方向流来的卡日曲,水量大增,继续东行约20公里,穿过一段低矮的谷地和沼泽草甸,进入扎陵湖和鄂陵湖。这两个湖泊海拔高程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108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出鄂陵湖东行65公里流经黄河上游第一座县城玛多。黄河干流上第一座水文站——黄河沿水文站即设于此地。黄河沿以上流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年水量5亿立方米,平时河面宽30~40米,俨然已是一条大河了。

  玛多至下河沿河段:河道长2211.4公里,水面落差2985米,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黄河流经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地质条件复杂。龙羊峡以上,大部位于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的首部,龙羊峡以下受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控制,地壳扭曲,褶皱发育,形成了一系列走向北西或近乎东西向的大山。黄河流经这些山谷或沿着较大断裂发育,其水流方向多与山地走向正交或斜交,河谷忽宽忽窄,出现川峡相间的河谷形态。

  沿河川地大小不一,川地河段一般长数十公里,短的有7~8公里,长的可达200~300公里。川地周围高山环绕,构成一个个小盆地,气候较山地温暖,土地肥沃,引黄河水灌溉方便,生产条件较好,大都是当地工农业生产基地,很多县城如达日、贵德、尖扎、循化、靖远都设在川地中。西北名城兰州市也是位于皋兰川上。

  峡谷河段也长短不一,险峻不同,短的仅数公里,长的可达200公里,峡谷总长约占该河段的40%。峡谷两岸通常是陡峭的山崖,高出河面百余米至600~700米不等,河面宽仅30~50米,下段河谷稍宽,约200~300米。最长的峡谷是拉加峡,位于青海、甘肃交界的玛曲、玛沁、同德县境,由许多连续的峡谷组成,全长216公里,上下口落差588米,蕴藏的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最窄的野狐峡,长33公里,左岸为40~50米高的石梁,右岸为峭壁,高达100米,两岸岸距很小,河宽仅10余米,从峡底仰视,仅见青天。比降最陡的峡谷是龙羊峡,位于青海省共和、贵德县境,峡长38公里,落差235米,纵比降6.1‰。

  河段内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等水电站及水利枢纽,正在建设李家峡、大峡水电站。黄河开发建设,对促进西北地区工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河沿至河口镇河段:河道长990公里,区间流域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水面落差246米,河道比降2.5‰,是宽浅的平原型冲积河流。本河段开始由南向北,至三盛公逐渐折向东流,到河口镇则又转向南流,构成为著名的“黄河河套”。下河沿至石嘴山一段,黄河流经富饶的宁夏平原,河道长317公里,河宽400~3000米,比降为4.5‰,河床由砂卵石组成。石嘴山至磴口,黄河穿行于乌兰布和沙漠与鄂尔多斯台地之间,河长88公里,比降2.9‰,河床缩窄,局部地段有砾石基岩出露,水面宽300~700米,河道两岸沙丘起伏,一望无际。磴口至河口镇,黄河蜿蜒于内蒙古河套平原之上,河长585公里,河宽500~2500米,比降1.3‰,水流缓慢,是弯曲型的平原河道。河段内已建成青铜峡、三盛公两座水利枢纽,宁夏青铜峡灌区、内蒙古三盛公灌区是荒漠中的两大绿洲,也是重要的农业基地。河段内右岸高地为地形稍有起伏的平缓荒漠和干旱草原,有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

  本河段支流汇入较少,河道微有淤积。洪水主要来自兰州以上,为了保护平原免受洪凌灾害,宁夏、内蒙古境内均修有堤防。

  (二)中游

  黄河自河口镇至河南郑州市的桃花峪为中游。中游河段长1206.4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43.3%,落差890米,平均比降7.4‰。

  黄河自河口镇急转南下,直至禹门口,飞流直下725公里,水面跌落607米,比降为8.4‰。滚滚黄流,奔腾不息,将黄土高原分割两半,构成峡谷型河道。以河为界,左岸是山西省,右岸是陕西省,因之称晋陕峡谷。

  晋陕峡谷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向斜与山西地台背斜交界,构造较简单。河谷出露的基岩,除上段万家寨至天桥和下段禹门口附近为寒武、奥陶系灰岩外,其余多为二叠、三叠系砂页岩。这段河道与上游弯曲的川峡相间型河道相比,有很大不同。本河段河道比较顺直,河谷谷底宽,绝大部分都在400~600米。宽谷但无大的川盆地。峡谷两岸是广阔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支流水系特别发育,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56条。本峡谷段流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15%。区间支流平均每年向干流输送泥沙9亿吨,占全河年输沙量的56%,是黄河流域泥沙来源最多的地区。

  晋陕峡谷河段,碛流较多,下段的壶口瀑布,是黄河干流唯一的瀑布。壶口瀑布左岸位于山西吉县,右岸位于陕西宜川县。黄河由250~300米宽的水面,骤然束窄,从17米的高处,跌人30~50米宽的石槽里,像一把巨壶注水,故有“壶口”之名。洪流奔腾澎湃,景色极为壮观。壶口瀑布是由于地壳运动,发生断裂而形成。河水经年累月对河床下切,“溯源侵蚀”使瀑布跌坎由龙门附近不断向上游后退,现在瀑布距龙门65公里。

  晋陕峡谷的末端是龙门。这里形势险要,两岸断崖绝壁,犹如刀劈斧削。左岸的龙门山与右岸的梁山隔河对峙,使河宽缩至100米左右。滚滚河水夺门冲出,气势磅礴,诗人李白留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绝唱。龙门,相传是大禹所凿,《水经注》载“龙门山大禹所凿,通孟津河”。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禹门口下游有一座石岛横卧河中,名曰“水面石舟”,上刻有“龙门”二字,字大如斗,遒劲有力。水面石舟左边为黄河流路,右边为黄河大水时分流处,宽约50米,名曰骆驼巷。元代在这里建有禹王庙,后代屡有修葺,庙宇、楼阁、栈道,组成宏伟的禹王庙建筑群。可惜这些珍贵的建筑,在日军侵华期间被破坏殆尽。

  龙门是连接晋陕交通的古道渡口,历史上靠木船摆渡。解放前建有铁索桥,现在西安~侯马的铁路和公路,都在此通过,建有现代化的桥梁,面貌发生了彻底变化。

  黄河出晋陕峡谷,河面豁然开阔,水流平缓。从禹门口至潼关,河道长125公里,落差52米,比降4‰。河谷宽3~15公里,平均宽8.5公里。河道滩槽明显,滩面宽阔,滩地面积达600平方公里。滩面高出水面0.5~2.0米。本段河道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摆动频繁,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属游荡性河道。禹门口至潼关区间流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汇入的大支流有渭河和汾河。

  黄河过潼关折向东流356公里至河南郑州市桃花峪,落差231米,平均比降6‰。其中,三门峡以上113公里的黄土峡谷,较为开阔。三门峡以下至孟津151公里,河道穿行于中条山与崤山之间,是黄河最后的一个峡谷段,界于河南、山西之间,故称晋豫峡谷。谷底宽200~800米,出露基岩除三门峡为闪长玢岩,八里胡同为石灰岩外,其余多为三迭、二迭系砂页岩层。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大支流有洛河及沁河,区间流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常见的暴雨中心。暴雨强度大,汇流迅速集中,产生的洪水来势猛,洪峰高,是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孟津以下,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河段。南依邙山,北傍青风岭,部分地段修有堤防。

  (三)下游

  黄河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仅占全流域面积的3%,河道长785.6公里,落差94米,比降1.11‰。下游河道横贯华北平原,绝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约束。河道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河道逐年抬高,目前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岗附近高出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成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岭。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黄河下游现行河道呈上宽下窄的格局。桃花峪至兰考东坝头河段长136公里,系明清河道,两岸堤防已有300~500年的历史。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长236公里,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泛流了20多年后才逐渐修筑堤防。陶城铺以下系大清河故道。

  桃花峪~高村河段长206.5公里,两岸一般堤距5~14公里,最宽达20公里,河道宽浅,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乱,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游荡不定,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由于水流受胶泥嘴、险工和高滩崖的制约,河道形成若干节点,对河势有的控导作用。过去由于主槽摆动,造成严重的滩地坍塌。据调查1949~1958年郑州至孙口河段每年平均塌失滩地53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在高村以上。

  高村至陶城铺河段,长165公里。堤距1.5~8.5公里,主槽摆幅及速率,较游荡性河段小,一般在3~4公里,属于游荡性河道与弯曲性河道之间的过渡性河段。经过整治,河槽已渐趋稳定。陶城铺至利津河段,长310多公里,堤距0.4~5公里,两岸险工、控导工程鳞次栉比,防护段长占河长的70%,河势已得到基本控制,平面变化不大,属于弯曲性河道。

  利津以下是黄河的河口段。黄河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滨海区海洋动力较弱,潮差一般1米左右,属弱潮多沙、摆动频繁的陆相河口。

  由于黄河将大量泥沙输送到河口地区,大部分淤在滨海地带,填海造陆,塑造了黄河三角洲。随着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随之改道变迁。历史上利津以下河道多次改道,1949年后曾经三次有计划的人工改道,河口段河道长也不断变化。90年代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流经清水沟后逐步淤积塑造的新河道。近40年间,黄河年平均输送到河口地区的泥沙约10亿吨,年平均净造陆面积25~30平方公里(河口淤积扣除三角洲海岸蚀退)。黄河入海河道淤积延伸,造成黄河溯源淤积,其影响可上溯到济南以上,是下游河道淤积抬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黄河泥沙填海造陆,使三角洲土地面积逐渐扩展,并为滨海石油开采创造了有利条件。

练习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