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京佳微信: sxjingjia  
咨询电话: 029-89198000
地址: 西安市雁塔区城南含光南路216号嘉翔大厦9楼京佳教育
关注微信陕西京佳:sxjingjia·陕西事业单位考试:snsydw·加入陕西事业单位考试QQ群 获取第一手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资讯,及时了解陕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最新动态。
2018年延安事业单位备考之陕西省情
京佳教育
一、概述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地处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国的大地原点在境内泾阳县永乐镇。2017年底,陕西省常住人口3835.44万人,土地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秦、汉、唐等10多个政权或朝代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000余年。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
二、自然地理
陕西地域狭长,南北最长878.0千米,东西最宽517.3千米,辖区总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北部是黄土高原区,海拔 900-1900米,总面积8.22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0%; 中部是关中平原区,海拔460-850米,总面积4.9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南部是秦巴山区,海拔1000- 3000米,总面积7.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6%。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
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气候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9-16℃ ,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年平均气温7-12℃,关中年平均气温12-14℃,陕南年平均气温14-16℃。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三、行政区划
陕西省辖10个设区市。
西安市是副省级省会城市,辖11个市辖区、2个县,分别为:
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周至县、蓝田县。
宝鸡市辖3个市辖区、9个县,分别为:
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
咸阳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9个县,分别为:
秦都区、杨陵区、渭城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彬州市、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武功县。
铜川市辖3个市辖区、1个县,分别为:
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宜君县。
渭南市辖2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2个省辖市,分别为:
临渭区、华州区、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韩城市、华阴市。
延安市辖2个市辖区、11个县,分别为:
宝塔区、安塞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志丹县、吴起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黄龙县、黄陵县。
榆林市辖2个市辖区、10个县,分别为:
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府谷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汉中市辖2个市辖区、9个县,分别为:
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
安康市辖1个市辖区、9个县,分别为:
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
商洛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分别为:
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四、经济发展
初步核算,2017年生产总值21898.81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9.45亿元,增长4.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第二产业增加值10895.38亿元,增长7.9%,占49.8%;第三产业增加值9263.98亿元,增长8.7%,占42.3%。人均生产总值57266元,比上年增长7.3%。
2017年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849.2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4.1%,比上年0.3个百分点。
【农业】2017年种植业增加值1307.70亿元,比上年增长5.4%;林业增加值58.38亿元,增长14.1%;牧业增加值357.96亿元,增长0.7%;渔业增加值15.41亿元,增长3.1%。
据抽样调查,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45.3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8%。其中,夏粮1199.3千公顷,下降1.8%;秋粮1846.0千公顷,下降0.1%。
全省森林覆盖率43.06%。全年营造林面积479.4千公顷,活立木总蓄积5.1亿立方米,林地面积12367.9千公顷,湿地保有量308.5千公顷,林业自然保护区52个,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1100千公顷,占国土面积5.3%。
年末生猪存栏854.4万头,比上年增长3.2%;牛存栏151.2万头,增长2.2%;羊存栏868.5万只,增长28.0%;家禽存栏7315.6万只,增长10.4%。肉类总产量111.8万吨,增长0.1%。其中,猪肉产量85.8万吨,下降0.1%。禽蛋产量60.1万吨,增长1.3%。奶类产量184.5万吨,下降2.5%。其中,牛奶产量134.8万吨,下降3.8%。
全年水产品产量16.3万吨,比上年增长2.5%。
【工业和建筑业】201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721.45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
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增长7.4%,轻工业增长11.5%;分工业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4.3%,制造业增长10.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0%;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5.5%,非能源工业增长10.2%;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4.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237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利润2185.68亿元,增长49.3%。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228.00亿元,比上年增长6.8%。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累计实现总产值6227.47亿元,增长16.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801.27亿元,增长14.1%。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共签订合同额14014.62亿元,增长21.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6977.30万平方米,增长10.0%。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81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3468.21亿元,增长14.6%;农户投资351.17亿元,增长0.2%。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552.99亿元,比上年增长35.1%;第二产业投资5697.93亿元,增长1.8%,其中工业投资5688.36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投资16217.29亿元,增长18.1%。
全年民间投资968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基础设施投资8626.50亿元,增长29.1%。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824.74亿元,增长8.3%。文化产业投资1776.70亿元,增长21.3%。省级重点推进项目本年完成投资740.01亿元。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10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3630.10万平方米,增长6.0%;商品房销售面积3890.40万平方米,增长19.2%;商品房待售面积936.86万平方米,增长5.0%。
【国内贸易和市场价格】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3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270.55亿元,增长12.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65.82亿元,增长10.1%。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7396.28亿元,增长11.8%;餐饮收入840.09亿元,增长11.9%。
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中,餐饮收入25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商品零售4989.71亿元,增长12.4%。其中,吃类商品693.03亿元,增长15.7%;穿类商品677.59亿元,增长10.4%;用类商品3619.09亿元,增长12.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6%,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1.1%;食品下降1.8%,非食品上涨2.5%;消费品上涨0.7%,服务项目上涨3.4%。新涨价因素占93.3%,翘尾因素占6.7%。
【对外经济】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2714.9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7.4%。其中,出口1659.80亿元,增长58.8%;进口1055.13亿元,增长13.3%。在进出口总值中,进料加工贸易1727.73亿元,增长33.8%。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03个。合同外资100.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6.5%;实际利用外资58.94亿美元,增长17.6%。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37.07亿美元,增长5.0%;完成营业额39.09亿美元,增长60.9%。
【金融、证券和保险业】2017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8153.27亿元,同比增长6.9%,比年初增加2445.9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6924.48亿元,同比增长11.2%,比年初增加2700.12亿元。。
年末境内证券公司3家。各类证券营业部258家(含外地公司在陕西的营业部),比上年增加13家。期末证券开户数460.9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60.88万户。
全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868.69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财产险214.21亿元,增长11.9%;人身险654.48亿元,增长25.1%。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260.01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107.66亿元,增长15.2%;人身险赔付支出152.35亿元,增长5.1%。
五、人口和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陕西省先后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进行了6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全省总人口数分别是1588.1万人、2076.7万人、2890.4万人、3288.2万人、3605万人和3732.74万人。其间,陕西自20世纪60年代,提倡并试点实行计划生育,1973年10月《陕西省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纪要》提倡每对夫妇以不超过两个孩子为好,1979年6月下发通知,明确规定“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2014年3月1日起,陕西实施单独两孩政策。2016年1月1日起,陕西省全面两孩政策实施。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835.44万人,比上年增加22.82万人。其中,男性1979.85万人,占51.62%;女性1855.59万人,占48.38%,性别比为106.70。出生人口42.48万人,出生率11.11‰;死亡人口23.86万人,死亡率6.24‰;自然增长率4.87‰。城镇人口2178.15万人,占56.79%;乡村人口1657.29万人,占43.21%。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4.34%,15-64岁人口占74.86%,65岁及以上人口占10.80%。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是中国古代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大约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关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从公元前11世纪起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北周、隋、唐14个王朝定都陕西。很长时期陕西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华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
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均曾活动于陕西,并留下了许多遗迹。到尧舜禹时期,其活动的中心仍在黄河中下游,亦包括陕西在内。古史传说与考古资料均可证明,黄河流域包括陕西是我国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基干、华夏族的诞生地。
在黄河中下游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发展到国家阶段时,即我国第一个国家——夏朝诞生后,华夏族也就随之形成。所谓“华夏”或“夏”族名称之来源,也就是因夏朝而来。“夏,大也。”[①]《尚书正义》注“华夏”一词说:“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据《尚书·甘誓》《史记·夏本纪》等记载,夏禹死后,其子启即位,“与有扈氏战于甘(今户县南),作甘誓。”[②]有扈氏与夏王室同姓,其地在今陕西户县。当时夏朝统治的范围,至少已达今陕西户县以东,陕西关中原氏族、部落(方国)已成为华夏族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陕西境内发现的带有商文化特点的遗址分布情况看,商朝在陕西统治和影响的范围:北到陕北绥德,南到汉水上游的城固,西至长武以东。
周人原是在陕西泾渭流域的一个部落,最早也是后世所称之“戎狄”,即非华夏族,后逐渐与华夏族融合。
夏商以来,陕西除了有逐渐融入华夏族的周人及殷商一些方国之外,还有一些非华夏族存在,包括“犬戎”、“羌”及陕西汉水流域的蜀人。
西周建立后,都丰、镐(今西安市区西南),其中心地区,即“王畿”,在陕西关中之地。此时,周人已融入华夏族,成为其基本的组成部分,陕西华夏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关中北及西北有猃(玁)狁和以犬戎为主的诸戎,陕南汉水上游一带仍为蜀人所居。其中,与西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猃狁和犬戎等。
秦人远祖与商人同起东方,后西迁入戎狄之中,再后兴起于陕西。秦人的兴起在殷末周初,其居地在周人之西。到周孝王时,因秦人部落为周室放牧牲畜有功,孝王“邑之秦(今甘肃清水县境内)”,此乃“秦”人得名之由来。自秦穆公后,陕西及其附近的诸戎(即以犬戎为首的西戎),有的为秦并灭(如荡社、彭戏氏、小虢等),有的被秦所逐(如陆浑之戎),有的则附属于秦(如义渠、大荔等)。
长达500余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夏族为主干,逐渐融合了长江流域及华北、西北的四周各民族,使华夏族不断地巩固、扩大。陕西地区各民族的发展、融合就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由于秦人的崛起及强大,最后几乎统治了陕西全境,关中的戎族,汉中的蜀人,渭北、陕北的白狄、义渠等族,逐渐与秦人一起融入华夏族之中,使陕西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格局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华夏族是先秦时期中国的主体民族,战国七雄均属华夏族,故又称为“诸夏”。同时,各国人又以国名或地区名称之,如秦人、赵人、燕人、鲁人、齐人、宋人、魏人等。但作为民族的称谓,则统称之为“华夏”或“诸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诸夏、华夏作为族名仍然使用,以与匈奴、氐、羌、越、夷等族相区别。同时,华夏或诸夏,又统称为“秦人”。这一名称主要的含义是指秦朝的人,但实际上也成为诸夏、华夏族在秦统一后的别称。由秦朝直接统治的一些非华夏族,有的则称之为“秦胡”[③],或以此族之名称之,如匈奴、氐、羌等。
汉朝继秦朝统一全国后,汉朝人在很长时期内,犹被称为“秦人”。如《史记·大宛列传》记汉贰师将军的话说:“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汉书·匈奴传》记:“于是卫律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以上“秦人”,意为秦朝人。可见汉代仍称华夏族为秦人。尽管如此,汉朝建立后,“汉”、“汉民”、“汉军”、“汉人”等称谓也开始流行起来。“汉”的来源,是刘邦入关后,项羽封他于汉中,为汉王。后刘邦灭项羽,建立汉朝,“汉”这个名称使用则逐渐广泛。汉武帝之后,正式出现了“汉人”、“汉民”之称。到东汉时,“汉人”、“汉民”的称呼更加普遍。我们今天所称的“汉族”的“汉”,是源于汉朝的“汉”。这是华夏、诸夏族发展到汉代时才正式形成的名称。
汉代以后,汉人、汉民,即汉族的称谓开始广泛使用。特别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外族大批内徙,民族矛盾尖锐,区分“夷”、“夏”更为严格,故“汉人”的称谓更加固定和明确。隋唐以后,除了继续使用华夏、夏、华、诸夏等族名,以及以朝代名称之外,“汉人”(汉族)的称谓使用更为广泛,一直使用至今。这就是汉族名称长期发展、演变的历史。
汉代,陕西汉族正式形成,其特点就是同其他地区一样,即其前身华夏族是不断融合了先秦以来邻近的许多其他民族后,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由陕西境内较早的夏人、商人、周人、秦人为主干,不断融合陕南的巴人、蜀人,关中、渭北及西北的诸戎、白狄、义渠等而逐渐发展壮大。
秦汉时代,由于陕西北部紧邻匈奴,关中为秦、西汉京师所在地,故匈奴与陕西关系十分密切。匈奴强盛时,不断深入上郡等地进行骚扰;匈奴衰弱时,降附的匈奴单于、王侯及部众,或入长安朝见,或被封侯、食邑,或以其故俗在上郡属国居住。陕西的关中、陕北均有匈奴人居住和活动的踪迹。
西汉长安,因各族使臣、商贾云集,甚至有专门供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蛮夷邸”,在长安城内藁街。由于各族人汇集长安,长安成为当时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地。
自东汉末年至魏晋,西北氐、羌继续向关中迁徙,其分布之广,人数之众,仅次于关中原有的汉族。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十六国时,于关中先后建立政权,在陕西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由于魏晋时五胡的内徙及汉族的南迁,陕西民族分布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陕西关中地区是自汉魏以来受战祸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民族迁徙最为频繁。曹魏、西晋时关中民族成分已是“戎狄居半”的局面。西晋末年以后,匈奴、鲜卑、氐、羌等族又大量徙入,而关中汉族先后向河西及南方大量迁徙。因此,关中汉族人口更为减少,戎狄成分大为增加。此时,关中的氐、羌、匈奴、鲜卑等的人数已大大超过了汉族,改变了秦汉时关中民族分布的格局。陕北地区的情况更是如此。只有陕南汉中一带,由于关中、甘肃汉族流民大多聚集于此,汉族人口有所增加。
在西魏、北周时,陕西民族分布格局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即北魏末年以来鲜卑及北边的高车等族大量迁入关中及关中东北羌族的西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陕西各族杂居,迁徙频繁,数百年间互相融合,形成了陕西历史上最大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内迁的南匈奴部众在十六国时,曾在陕西建立前赵,此后则散居渭北各地,尤以今黄陵一带的东、西曹人数最多。另有一部分匈奴部众原在北边六镇一带,与鲜卑族长期相处,或早已融入鲜卑,或鲜卑化;至北魏末随北魏军队进入关中,与汉人杂处,又逐渐汉化,如渭南渭水北发现的《合方邑子百数人造像记》中的宇文氏、呼延氏、费连氏、破六韩氏等。还有一部分匈奴部众迁入陕西渭北一带,在十六国后,与该地的西域胡、山居土著融合而形成一种杂胡,即稽胡。稽胡因大多山居,故汉化进程较慢,直到唐中叶之后才最后融入汉族或其他民族之中。
后大批迁入陕西地区,自北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洛阳,大力推进汉化改革,内地鲜卑族汉化进程加速,在陕西各地的鲜卑官吏、将士自然也不例外。到北魏末,大批鲜卑及高车、匈奴等因镇压关陇起义而进入关中,后有大批人居于关中东北今渭南、华县、澄城一带,与汉人杂处,在西魏、北周推行的各项政策之下,较快地融合到汉族之中。
西北的氐、羌族内徙于陕西的时间较北方的匈奴、鲜卑等族为早,其普遍的汉化程度也较深。特别是氐族,由于原居住地与汉族最邻近,关系更为密切。三国时,氐族已“多知中国语”,“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矣”。内迁至关中扶风、京兆等地的氐族,与汉族杂居,多变为编户,在生产活动中与汉族更加接近。十六国时,氐族苻氏在关中建前秦,完全采取魏晋以来汉族政权的各项制度,大力推行汉族文化。苻坚甚至以华夏正统自命,恢复魏晋礼乐,以汉族传统文化教授氐族上层子弟,使氐族进一步汉化。到隋唐时,内迁氐族就不见于记载,说明他们的民族特点基本消失,融入汉族之中。
经过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的割据、分裂时期,陕西民族分布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迁五胡占了陕西人口一半以上。而关中汉族则有部分南迁。各民族杂居错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征服与被征服,建立政权及其覆亡,强迫同化和自然融合,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陕西历史上一次最大的民族融合,使陕西民族成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隋唐统一时期,陕西仍然是一个民族关系复杂、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关中汉族成分有所更新,陕北、渭北的稽胡、羌族逐渐汉化,而大漠南北的突厥、铁勒,西北的党项、吐谷浑等族,先后迁入陕北。构成了隋唐时期陕西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
代,京师长安为各族荟萃之国际大都会。上自各族王公、贵戚、番将,下至商贾、伎人、流民;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毕聚京师,各显其能。他们为唐代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起了巨大的作用。唐代的长安,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无不有“胡化”的深刻影响,而这种“胡化”逐渐为原汉族传统文化所吸收、改造,形成和发展为一种新的生气勃勃别具一格的唐代风貌。这种文化风貌也正反映了唐代陕西地区各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即汉化是主流,但也融入不少胡族的成分。
自唐代末年起,藩镇割据,长期争战,到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割据中原的朱全忠废唐哀帝,建立梁朝(后梁),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时期。今陕西地区先后分属于几个割据政权,关中长安则失去了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最初,后梁占据关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关中西部则为岐王李茂贞所割据,陕北的夏、绥、银、宥四州仍是唐末以来党项拓跋氏的割据范围,陕南汉中是西川王建的势力范围。后梁为后唐灭亡后,今陕西全境均在后唐的统治之下。但时隔不久,后蜀兴起,渐据汉中之地。从此,后唐及继立的后晋、后汉、后周,均占据今陕西汉中以北地区,夏州及麟、府党项割据势力,名义上亦臣属各朝。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北宋代后周,于乾德三年(965)灭后蜀,至此陕西全境为北宋统治。
在五代至北宋初约百余年间,由于北方分裂割据、政权频繁更迭,陕西关中失去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并自唐末以来,关中几遭兵燹,官戚贵族及百姓四处逃亡,人口大减。唐代以来居于关中和陕南的各族已逐渐融入汉族,故陕西渭河以南至汉中等地,除个别山区而外,均已成为汉族聚居之地。
在五代时,后唐、后晋和后汉三朝系沙陀族所建,其出征或戍守陕西境内的军队中,有来自代北的“番”兵,即沙陀、鞑靼等族人。但是,这些番兵为数有限,且已处于逐渐汉化的过程之中。这一时期,在今陕北地区自唐以来聚居的党项族却日益发展,成为陕西境内人口最多、势力最强的民族之一。
在金朝统治下,今陕西地区汉族仍然占了绝大多数,分布于各地;陕北与西夏沿边诸州,则有正处于汉化过程中的党项诸部(番族)。此外,女真、契丹、奚等族,有小部分因任陕西各级地方路、府、州、县官吏,其他随猛安谋克进入陕西居住者,人数亦不少。在陕西地方各级任职的女真上层贵族,自进入中原汉族聚居地区之后,与所有女真上层一样,汉化的进程加速。经过金朝100多年的统治,迁入内地(包括陕西)的女真族已经走上汉化的道路,到元代后,他们基本融入汉族之中,使汉族又增添了女真族新鲜的成分,吸取了女真文化的一些因素。
尽管蒙古统治者征服和统治了广大汉族及其他民族,然而当他们的民族南迁入内地,与有较高文化的汉族杂居错处之后,也同金朝时的女真人一样,开始了“被征服的本地人所同化”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到了元朝灭亡后,蒙古人与汉人几乎达到“相忘相比,而亦不易以别”[④]的程度。
元代,陕西的回回主要是成吉思汗西征后,东迁来的阿拉伯、波斯及中亚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元朝在统治陕西的过程中,有大批蒙古、色目人军队驻守陕西,此后关中成为元朝进攻金、南宋的重要基地。因此,在这些蒙古人、色目人组成的军队及其所携的眷属、奴婢中,有一部分原是中亚、波斯、阿拉伯来的,其中有的即驻守在陕西。另有一批元朝回回上层贵族,进入陕西做官为吏, 以后就定居于陕西,成为明清时陕西回族的组成部分。最著名者,如元朝名臣回回人赛典赤·赡思丁就曾任过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其长子纳速剌丁亦死于陕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任上[⑤],其家族即居陕西,即后世陕西回族的纳家族。此外,还有大批回回商人及宗教职业者也定居于陕西。在元代,回回素以理财和经商闻名,足迹遍及各地,故明代有“元时回回遍天下”之说[⑥]。元朝灭亡后,原居于陕西的回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回族。直至清初,其语言文字、服饰、姓氏均与汉族一致,但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其风俗习惯、丧葬嫁娶、斋戒等礼节,又有自己的民族特点。
清朝统一全国后,河套蒙古与陕北均处于清朝统治之下,蒙汉人民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同时由于满洲官兵驻防陕西,于是有一批满族人入居陕西西安、汉中、潼关等地。尽管清初满族统治者一再强调“国语骑射”、“旗民有别”,但是陕西的八旗满洲官兵及其家属因与人口众多的汉族杂居,也开始了其汉化的进程。他们逐渐与汉族通婚,改用汉语文字,学习汉族的文化习俗。到了清中叶以后,逐渐与汉族的发展水平趋于一致。
至此,陕西境内以汉、回为主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得以形成。
【例1—单选】下列关于陕西省自然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秦岭的主峰是太白山
B. 陕西全省属于黄河流域
C. 陕西省土地类型以平原为主
D. 陕西省与8个省市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
【京佳解析】A 秦岭的主峰是太白山,A项正确。陕西全省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城,B项错误。陕西省土地类型山地多、平原少,平原所占面积不足三分之一,C项错误。陕西省与8个省市接壤,但是与内蒙古接壤的省市也是8个,因此,陕西省不是国内邻接省区最多的省份,是邻接省份最多的省份之一,D项错误。故选A。
【例2—单选】下列关于西安市市情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目前西安地铁运营三条线路
B. 西安市“八水绕长安”,水资源充沛
C. 西安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D. 西安市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
【京佳解析】B 西安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4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278立方米,为全省和全国人均的1/3和1/6。八水绕长安工程就是为了解决西安缺水的问题。故选B。
【例3—单选】延安位于黄河中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地貌以( )为主。
A. 平原、山地 B. 平原、河谷 C. 黄土高原、盆地 D. 黄土高原、丘陵
【京佳解析】D 延安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安地貌以黄土高原、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故选D。
【例4—单选】延安民族学院旧址位于延安市城郊文化沟北山上,占地约十余亩。它是( )的前身,创办于1941年9月18日,1948年春迁至北京。
A. 中央民族大学 B. 中国政法大学 C.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D. 中国农业大学
【京佳解析】A 延安民族学院成立于1941年,是西北局的直属院校,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故选A。
【例5—多选】关于陕西省的气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春季凉爽比较湿润,气温下降快 B. 冬季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
C. 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 D. 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
【京佳解析】CD 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具有北亚热带气候特色,关中及陕北大部具有暖温带气候特色,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具有中温带气候特色。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A项错误,春季干燥并不湿润。B项错误,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的是春季不是冬季。故选CD。
【例6—多选】陕南秦巴山地包括( ),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
A. 秦岭 B. 巴山 C. 汉江谷地 D. 黄土高原
【京佳解析】ABC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故选ABC。
文章关键词: 2018年延安事业单位备考之陕西省情
上一篇: 2018年延安事业单位备考之学术论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