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京佳微信: sxjingjia  
咨询电话: 029-89198000
地址: 西安市雁塔区城南含光南路216号嘉翔大厦9楼京佳教育
关注陕西京佳微信:sxjingjia·关注陕西教师考试微信:snjszpks·加入西安教师招聘考试QQ群
获取第一手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及时了解陕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最新动态。
重磅丨2025年空军工程大学人才引进公告
01大学简介
空军工程大学坐落于千年古都西安,是空军最高专业技术学府,是空军人才培养的摇篮、建设发展的智库,更是青年学子献身国防、实现人生理想的知识殿堂,被列入全军“双重”建设院校和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计划。大学现有“六院一校一部一系”:航空工程学院、防空反导学院、信息与导航学院、空管领航学院、装备管理与无人机工程学院、研究生院、航空机务士官学校、基础部、军政基础系。主要承担航空工程、防空反导、通信导航、空管领航、装备管理、无人装备工程等领域的复合型指挥和技术人才,以及2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培训任务。
1人才方阵雄厚
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杰青”、“优青”、长江学者、全国全军优秀教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求是”奖,以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计划、装备型号项目首席、总师等200余名,空军级专家、高层次科技人才近300名,涌现出“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群体”“全军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全军优秀专业技术奖”等多个创新团队。先后涌现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军备战标兵、全军优秀教师、空天先锋等一批先进典型,1个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事业平台广阔
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军队重点学科,7个“双重”学科专业。建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8个军队(省)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重大重点装备型号研制任务,先后获国家、军队级科技进步奖项近800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军队(省)级教学成果奖130余项,拥有国家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2门。
3文化底蕴深厚
坚持“博学明志、砺剑空天”的校训,秉承“忠诚、尚武、笃行、卓越”的校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凝聚形成了爱党忠诚、精武强能、知行合一、追求一流的文化底蕴,引领矢志空天、奋斗强军的大学精神和价值追求。
4生活保障
大学拥有4所幼儿园,其中省级示范幼儿园3所、市级示范幼儿园1所,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具备丰富完善的生活设施,保障住房充裕,配套的超市、餐厅、门诊部等一应俱全,游泳馆、篮球馆、羽毛球馆等文化活动场所条件一流。
02引进类型
1科技领军人才
应当能够引领本领域创新发展,学术造诣深厚,业绩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军队战斗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年龄一般不超过五十五周岁。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或者当选发达国家院士的专家;
国家级人才工程领军层次人选;
全国创新争先奖或者相当奖励的获得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或者相当水平团队的带头人;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上或者相当奖励项目的技术负责人;
发表引领本领域前沿方向、具有国际影响力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
国家实验室,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工程项目的首席专家或者技术负责人;
国防科技领域重大工程型号的总设计师或者副总设计师;
担任国际学术组织理事以上职务或者全国一级学会负责人;
经国内外同行权威认定,具有以上相当学术技术水平的专家。
2学科拔尖人才
应当能够引领学科发展,学术技术水平高,业绩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军队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年龄一般不超过五十周岁。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国家级人才工程拔尖层次人选;
省(部)级人才工程领军层次人选;
中国青年科技奖或者相当奖励的获得者;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等基金项目的获得者;
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上或者相当奖励项目的技术负责人;
在本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具有重要影响力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
国家实验室,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工程项目的核心骨干;
国防科技领域重大工程型号各大系统的总设计师或者副总设计师;
担任国际学术组织委员以上职务或者全国一级学会副理事长以上职务;
经国内外同行权威认定,具有以上相当学术技术水平的专家。
3青年科技英才
应当在本专业领域崭露头角,具有创新潜力,对军队战斗力具有较大作用,年龄一般不超过四十周岁。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国家级人才工程青年层次人选;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或者相当层次基金的获得者;
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上或者相当奖励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工程项目,或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团队的主要成员;
省(部)级人才工程拔尖层次人选;
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等国内优秀博士后人才;
在本领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具有较大影响力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
掌握独特技能和专长,对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的人才;
经国内外同行权威认定,具有以上相当学术技术水平的青年骨干。
4高水平创新团队
应当从事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对部队战斗力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团队;
承担国家大科学计划(工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工程项目的团队,或者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创新特区创新工作站等团队;
经国外同行权威认定,具有以上相当学术技术水平的团队。
高水平创新团队带头人应当符合科技领军人才引进条件;核心骨干应当符合科技领军人才、学科拔尖人才或者青年科技英才引进条件;团队其他成员应当与团队带头人有长期合作经历。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带头人才和核心骨干人数应当不少于3名,团队成员总人数通常不超过20名。
5青年博士人才
博士学历和其前置学历均应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或进入国家最新一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或为综合世界排名前200名海外高校的一流学科。部分专业领域方向应届毕业生来源不足,岗位竞争力不够,社会人才难以补充的,可以适当放宽学历条件限制。
03引才方式
直接选拔招录军官:青年博士人才
特招地方人才入伍:科技领军人才 学科拔尖人才 青年科技英才
直接引进为文职人员:科技领军人才 学科拔尖人才 青年科技英才 青年博士人才
公开招考文职人员:青年博士人才
合同专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 学科拔尖人才 青年科技英才
合同兼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 学科拔尖人才 青年科技英才
博士后招收选拔:青年博士人才
04待遇保障
1科技领军人才
年薪税前不超过100万元(不含科研绩效及其他津贴补贴),科研启动费一次性最高500万元。
2学科拔尖人才
年薪税前不超过80万元(不含科研绩效及其他津贴补贴),科研启动费一次性最高300万元。
3青年科技英才
年薪税前不超60万元(不含科研绩效及其他津贴补贴),科研启动费一次性最高200万元。
4高水平创新团队
团队带头人和核心骨干根据不同引进方式和条件,分别享受相应的待遇保障;团队其他成员的薪酬,由用人单位根据军队有关规定发放。按照每个团队一次性最高1000万元标准,提供科研启动费,不再为团队个人单独提供科研启动费。
5青年博士人才
按照现役军官和文职人员标准薪酬,底薪(税后16万元左右)+科研绩效+课时费。军队有完备的定期增资机制,薪资水平随个人成长发展逐步。
6博士后研究人员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没有工资收入的,建站单位按照每人每月8000元发放基本工资(不含五险一金),参照地方政府相关规定,为其缴纳五险一金,并按照每人每月3000元发放生活补助。
对备战打仗急需、创新能力特别突出的高精尖缺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团队,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则,采取特殊待遇保障政策。
以文职人员身份引进的,且入选国家、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或直接引进的科技领军人才、学科拨尖人才、青年科技英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排名前三的核心成员等高端人才,还可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的薪酬。
支持各类引进人才申报“海外优青”、陕西省三秦英才引进计划等人才支持政策,并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享受人才奖励、安家落户、住房保障、保险等优惠政策。
05引才需求
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
航空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空军航空机务和机场建设等专业方向教学科研工作。前身是空军工程学院,组建于1959年12月,部分学科专业源于哈军工的空军工程系,时任空军副司令员常乾坤中将兼首任院长、政委。现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本科专业,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2个军队重点实验室。拥有以中科院院士李应红教授领衔的国家级科技人才29人,军队级科技人才27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长江学者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杰青1人、卓青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中国科协“求是”奖6人,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3人、全军优秀教师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2人。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团队1个,全军科技工作先进单位1个,军队科技创新团队1个。学院先后牵头承担国防“973”项目3项,“863”计划项目34项,“两机”重大专项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7项,军队重点型号项目37项。获国家和军队科技奖励3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军队(省级)教学成果奖20项,国家一流课程4门,军队和空军精品课程13门,陕西省一流课程13门,全国优秀教材1部,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国家级学科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16篇,军队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44篇。
引才专业方向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军事装备学、电气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军事智能、机械、能源动力、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后勤与装备保障。
拟引进人员类别及数量
学科拔尖人才2人、青年科技英才1人、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人才2人(其中,合同兼职引进3人、直接引进为文职人员2人);直招军官5人;文职人员5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0人。
空军工程大学防空反导学院
防空反导学院主要从事防空反导等专业方向教学科研工作。前身是空军导弹学院,组建于1958年9月,是全军第一所导弹专业学校,也是全军唯一的防空反导专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6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军最早开展研究生培养的院校之一,2012年4月更名为防空反导学院。现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室、2个军队级实验室、1个军队(省)级双一流建设学科等,牵头建设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军队指挥学、军事装备学、军兵种作战学等4个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为陕西省一流学科,雷达工程等3个专业列入首批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37名、硕士生导师101名,拥有青年长江学者1名,国防卓青1名,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名、全军优秀教师5名、军队院校育才金奖获得者3名、空军级专家7名,军事青托5名、陕西省青托6名。学院承担国防“973”项目、军委科技委173计划等国家、军队(省部)级科研任务159项,先后取得国家级、军队(省部)级各类科研成果奖项275项、近10年获军队(省级)教学成果30余项。
引才专业方向
控制科学与工程、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人工智能、机械与兵器工程、能源动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
拟引进人员类别及数量
学科拔尖人才2人、青年科技英才1人、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人才3人(其中,合同兼职引进2人、直接引进为文职人员4人);直招军官10人;文职人员63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4人。
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
信息与导航学院主要从事对空导航、地空通信、数据链、指挥信息系统和电磁频谱等专业方向教学科研工作,前身是空军电讯工程学院,组建于1957年9月。现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外军工程硕士学位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军队重点学科,2个军队“双重”建设学科专业领域,5个本科专业、4个任职培训专业、1个晋升教育专业和5个外军留学生培训专业,拥有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军队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院现有专业技术少将2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全军科技工作先进个人1人名,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人,军事科技领域青年人才托举工程4名,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4名,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1个。学院先后承担“973”计划及子课题4项、“863”计划项目3项,武器装备科研300余项、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129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31项,全军网络作战目标成果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军队(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
引才专业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测绘科学与技术。
拟引进人员类别及数量
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人才5人(直接引进为文职人员);直招军官6人,文职人员62人;博士后研究人员5人。
空军工程大学空管领航学院
空管领航学院于2012年4月由原空军航空管制系、原空军第二飞行学院预警指挥引导系部分教学力量合并组建。2017年11月,融入大学相关教研力量调整重组,主要承担航空管制、地面领航、任务规划等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任务。学院在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军队指挥学、军事智能等5个学科下,设7个学科方向,拥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航空管制、地面领航、作战运筹与任务规划3个本科教育专业。指挥保障学科获批军队“双重”建设,建有空管运行实验教学中心、陕西省电子信息系统综合集成重点实验室、联合空中作战XX实验室等22个教学实验平台。学院现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科技领军人才1人、学科拔尖人才2人、青年科技英才4人、空军级专家2人、空军高层次人才17人、陕西省教学老师1人。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军队和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空军军事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
引才专业方向
交通运输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拟引进人员类别及数量
青年科技英才1人、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人才2人(其中,合同兼职引进1人、直接引进为文职人员2人);直招军官9人;文职人员22人。
空军工程大学装备管理与无人机工程学院
装备管理与无人机工程学院主要为空军培养从事无人装备工程、航空装备管理等方向的指技融合军官,2017年以装备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和无人机运用工程系为主体调整组建。学院建有“无人飞行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本科专业(方向),1个军队重点学科,2021年设置智能无人作战与控制教改班、计算机特长班等,加速推进高素质、专业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拥有全国人大代表1名,卓青基金项目资助对象2名,省级教学老师,军队学科拔尖人才,教育部、陕西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空军级专家,高层次人才等专家教授40余名。紧扣“智能先锋”办学指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73”项目等重大科研预目100余项,在无人机智能控制与规划决策、装备作战保障与试验鉴定管理等领域研究水平处于军内领先地位。被教育部授予“计算机专业系统能力培养试点高校”。
引才专业方向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拟引进人员类别及数量
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人才1人(直接引进为文职人员);直招军官4人;文职人员19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人。
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
航空机务士官学校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1951年5月在抗美援朝的战火硝烟中组建于辽宁沈阳,是我军第一所专门培养航空机务人才的院校,1970年1月迁至河南信阳,2017年改建为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主要培养航空机务维修保障军士人才。学校建有以“八楼三场两馆一库一基地”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拥有140多个实验(习)室和专业教室,具有各专业较为完备的装备教学能力,以及航空维修技术创新和服务部队能力,尤其在飞机维修测试、飞机战伤抢修、维修模拟训练等研究领域处于全军院校先进水平。学校现有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人选6名,空军级专家3名,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25名。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3名,全军优秀教师2名,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1名。现承担国家、军队(省部)级科研任务30余项,先后取得国家级、军队(省部)级各类科研成果奖项400余项、教学成果奖项50余项。74年来,先后为部队培养输送20万余名学员,为31个国家培训了2200多名留学生。
引才专业方向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军事装备学、电气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军事智能、机械、能源动力、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后勤与装备保障。
拟引进人员类别及数量
直招军官5人;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人才1人(直接引进为文职人员);文职人员39人。
空军工程大学基础部
基础部主要承担全校自然科学和外语类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任务,是人才培养链条中的基础和关键,前身是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于2002年5月由原工、导、电三所学院的基础部和工院外语系合并筹建,2004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正式成立。基础部的教学任务涵盖学历教育本科至研究生及士官3个层次,主干课程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电路分析基础》等基础文化课。现有博士学位授权方向6个,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方向6个;拥有面向本科实践教学的电工电子、物理化学实验中心,机械力学实验中心;拥有苏州国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平台,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科委173计划重点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军队级科研任务;拥有多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省级精品课程。基础部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90余名,全国模范教师、全军优秀教师、陕西省教学老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求是”奖、军队育才奖金奖获得者10余名,军队学科拔尖人才、空军级专家、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30余名。
引才专业方向
数学、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光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拟引进人员类别及数量
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人才2人(直接引进为文职人员);文职人员66人。
空军工程大学军政基础系
军政基础系主要从事军事和政治基础等专业方向教学科研工作,前身是原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军事部和社科部,组建于2017年11月,是大学青年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军事基础素质培塑定型的主力军。系先后有1人入选全军政治理论专家库,5人为全军教学联席会委员,1人为全军心理卫生专家组成员,4人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2人为空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1人获评空军优秀政治教员,2个团队入选大学教研团队,10名教员入选大学高层次人才梯次培养工程。着眼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客观需求,紧扣空军备战打仗人才培养需求,科学设置课程,各培养层次共开设47门政治理论课,18门军事基础课程。所有必修课纳入大学重点建设课程,专项基金资助,课程平台、教材平台、多媒体平台、科研平台“四个平台”日趋完善。数智课程、微课、教学APP、图书音视频等课程资源建设逐步实现系统化、多样化;出版教材、辅助教材20余本,形成以主修教材、辅修教材、自修教材、拓展教材于一体的教材体系;系统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形成“课堂实践+现地教学+第二课堂+实践锻炼”的四维实践格局。紧贴形势变化和学员思想实际,建成8门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库,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近年,承担国家、军队和空军级重大课题研究49项,获全军、空军政治理论、军事理论研究优秀成果39项;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政工导刊》《空军军事学术》等刊物发表理论文章、论文64篇,主编、参编著作30余部。
引才专业方向
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拟引进人员类别及数量
直招军官1人。
06招录咨询
本次人才引进考察考评等环节均不辅导用书,不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辅导培训班和招录代理,敬请广大报名咨询对象警惕,切勿上当受骗。有报名意向的人员可电话咨询招录详情,并将个人申请材料投递至下方邮箱或扫描“简历投递入口”微信小程序码。
以上材料提供彩色电子版,按顺序扫描为一个PDF文件,按照“姓名+报考岗位”的方式命名,文件大小控制在20MB左右。
邮箱:kgdbsh@163.com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xM6Mg0ir8pSluauvmAN4SQ
文章关键词: 2025年军工程大学人才引进414人公告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