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 071 1689

2019陕西省考行测练习题(五十五)

2019-04-05 09:15:35     来源:京佳教育

关注京佳微信: sxjingjia  

  • 咨询电话: 029-89198000

  • 地址: 西安市雁塔区城南含光南路216号嘉翔大厦9楼京佳教育

2019陕西省考行测练习题(五十五)  

  1. 在我国文化用语中经常出现“别称”或“代称”。下列关于“别称”和“代称”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李清照词“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是菊花

  B. 古人用“弄璋之喜”来祝贺他人升官

  C. 人们称妇女为“巾帼”是由于妇女戴的头巾叫巾帼

  D.“及笄之年”指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到了可结婚

  2. 九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专属数字。西周时期,只有天子可用九鼎,后世只有皇帝的龙袍可绣九条金龙。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 D. 九品中正制

  3. 下列四组诗句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四种传统节日习俗,其起源与佛教没有直接关联的是( )。

  A.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B.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C.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D.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4. 中国目前面临的水困局,不但有严重的水污染,还有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中国还处于工业化阶段,减少水资源需求以及污染物排放的压力大,治理难度显然也很大。但无论多难,治水已经没有丝毫退路,因为,“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是政府对人民应尽的承诺。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中国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现实 B. 治理难度大的原因

  C. 治水的必要性 D. 治水的愿景

  5. 脚手架上的建筑工、寒风里的快递员、忙前忙后的餐厅服务员、流水线上的制造业工人……“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关注这些可能淹没在“大词”中的个体,带着感情去正视解决,不断社会治理水平,相信,在一个农民工大国里,可以蹚出一条更从容、更安全、更正义的权益守护之路,让他们能够带着笑容、带着尊严,播种希望、走向明天。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法律是维护维权的重要武器,农民工权益纠纷理应被纳入法治轨道解决

  B. 农民工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运行体制当中来

  C. 农民工权益守护之路艰难

  D. 从多维度上,全方位、全过程地为农民工群体“赋权”

  6. 与经贸往来有所区别,文化的国际认同从来都是润物无声,徐徐推进。粽子在最早出口时,名称是一段冗长的名词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被许多国家民众所熟知和喜爱,也回归于自己的名字“zongzi”。与其类似,二胡、太极、脸谱、阴阳、麻婆豆腐等带有浓厚“中国风”的事物,也都经历了从意译到音译的循序渐进。可以预见的是,当异国文化的甘泉流入更多人群的心田,当初再别扭的称呼,也总能转换成令双方都感到恰如其分的存在。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带有浓厚“中国风”的事物更适宜意译

  B. 文化的国际认同从来都是润物无声

  C. 推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有文化自信

  D. 跨国文化交流,是一张知己又知彼的往返票

  【京佳解析】

  1. B 文化常识。A项正确,“人比黄花瘦”是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诗句,该诗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其中“黄花”指菊花;B项错误,“弄璋之喜”,常用以祝贺人家生男孩。“弄璋”,是汉族民间对生男的古称。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C项正确,“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宽大似冠,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裱黑色缯帛或彩色长巾,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D项正确,“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笄”指束发用的簪子。故选B。

  2. C 文化常识。A项错误,“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B项错误,“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题中制度无关;C项正确,“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相传为周公所创建。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属数字,体现了礼乐制度对社会等级的约束;D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故选C。

  3. C 文化常识。A项不符合,“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句出自唐朝崔液的《上元月》,描写的是元宵节的有关情景。“元宵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东汉时佛教传入,元宵节被定为参佛的吉日良辰;B项不符合,“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描写的是“腊八节”。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C项符合,“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出自明代诗人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诗中反映的是“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D项不符合,“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出自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反映的是“中元节”。中元节,俗称鬼节,在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故选C。

  4. C 意图推断题。文段结尾是:“但无论多难,治水已经没有丝毫退路,因为,‘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是政府对人民应尽的承诺”,这是在讲为什么要治水,即治水的必要性。故选C。

  5. D 意图推断题。此题可用排除法,A项错误,“法律”属于无中生有,排除;B项的内容与文段无关,排除;C项“艰难”属于主观臆断;D项正确,照应文段结尾。故选D。

  6. B 意图推断题。文段属于总分结构,首句是重点,即“文化的国际认同从来都是润物无声,徐徐推进”。“更适宜意译”和“文化自信”属于无中生有,排除AC两项;文段强调的是文化的国际认同是循序渐进的,和D项的表述不同,排除D项。故选B。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